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靖边县坚持以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科技、生态、产业“三重赋能”作用,聚力提升科技助力旱作农业生产的整体效能,探索走出一条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增收”、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张家畔街道阳光村一望无际的农田里,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在这里,一套深藏于地下的智能系统,正悄然改写着传统农业的灌溉和施肥模式——从机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6座装配式蓄水池的存储后,通过地埋管网有序进入20个轮灌区,再由电脑智能控制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过去浇地全靠人力和经验,现在轻轻点一点鼠标,就能灌溉300亩耕地并同步实现精准施肥。”据靖边县农业农村局项目区负责人方景圆介绍,阳光村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区共划分为6个片区,可同时灌溉耕地180亩至200亩,全部耕地仅需70小时便可灌溉一遍,比普通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可节省30小时,同时实现节水46% 、节肥20% 、节劳30% 、增产1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每年合计超过1000元。
这一“智慧农业”创新,不仅让“浇地”变成“管水”,更从根源上破解了当地地下水资源超采的困境。“过去过度打井、抽水,村里的地下水水位连年下降;现在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细水长流’,地下水终于能‘喘口气’了!”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张治华的感慨,道出了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意义。
智能水肥一体化的“科技东风”,还吹活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今年年初,榆林鑫禾亿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该项目,在阳光村建设了5000亩马铃薯绿色高产示范基地,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单产提升、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技术,将马铃薯种植密度提升至每亩3700株,目标亩产量达6.5吨。“通过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我们的马铃薯从种到收都有科技‘护航’,不仅长得匀、卖相好,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增产’。”榆林鑫禾亿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鹏强说。
“地还是那块地,但租金却翻了一番!”张治华的账本里,藏着项目带来的“民生红利”——348户1858名村民每亩土地的承包费,从去年的600元涨到1200元;6个片区的马铃薯实行错峰种植,可吸纳300名群众就近务工3个月,日均收入350元左右。“农忙种地、农闲打工”的双份收入,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麦根系能固沙保墒,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不仅解决了冬春风沙侵袭的问题,更让‘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据方景圆介绍,项目区在马铃薯全面收获后,还将同步实施“薯麦轮作”,让土地真正“活”起来、效益再提升,为当地产业提质增效、群众稳步增收、生态持续改善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