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太锋,宜君核桃的“变味”之旅

2025-11-02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根平 冯永春

  秋日的宜君县,漫山核桃树褪去翠绿,枝桠间挂满饱满的果实。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宜君核桃早已不是零星散落的山野干果——如今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15.1万亩,产量2.1万吨,产值2.7亿元。这一从粗放种植到产业兴旺的蜕变,背后离不开核心推动者曹太锋的深耕与领航,更凝聚着他始终不变的“核桃情怀”:以核桃为媒,让好特产走出大山,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在他的核桃加工车间里,刚从农户手中收购的“清香”品种核桃,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而这场蜕变,要从宜君县哭泉镇的曹太锋说起。

  曹太锋,是土生土长的宜君人,早年靠走村串户收购农副产品起家。三轮车碾过的泥泞土路、农户卖核桃换米面油的窘迫模样,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咱宜君人守着好核桃,不能让它烂在山里,更不能让乡亲们守着金疙瘩受穷”。这份初心,支撑着他深耕核桃产业十余年。如今的他,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核桃老板”,更是用“核桃情怀”串联产业与民生的“领航人”:他是“乡村网红”,手机里存着数百条自己拍摄的短视频,从核桃林管护、车间加工到产品打包发货,镜头里满是宜君核桃的生长与蜕变,更用直播带货让宜君核桃走进千家万户,一场直播最多能卖出3000多斤五香核桃;2023年,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农业类节目录制,与知名主持人同台分享宜君核桃的“变身故事”,把家乡的核桃带上了全国观众的视野,为产业发展打开更大市场,也让“核桃清怀”被更多人看见。

  “你听这咔嚓声,是机器在给核桃‘开口’,既不破仁,还能让调料渗进去。”曹太锋拿起一颗刚破壳的核桃,指尖摩挲着浅褐色的外壳,眼里满是笑意,“十年前,我可不敢想能有这光景——既能把核桃卖向全国,还能在央视跟主持人聊咱家乡的特产。但不管走多远,我都没忘当初为啥做核桃:让乡亲们靠这颗核桃过上好日子。”

  破局“黑壳烦恼”:为产业寻出路

  车间角落的展柜里,一个泛黄的纸质礼品盒格外显眼,盒身上“五香核桃”四个字已有些模糊。“这是当年我第一批五香核桃的包装,当时可宝贝了。”曹太锋捧着礼品盒,仿佛回到了最初为产业破局的日子,“那时候就想着,要是能把核桃做得不一样,乡亲们就能多赚点。

  彼时,宜君核桃虽品质出众,不饱和脂肪酸、钙含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晒干即卖”的粗放模式,让10元一斤的价格难以让农户增收。常年跑遍宜君村落的曹太锋,见过太多村民因核桃卖不上价而发愁的模样,这份与乡邻的羁绊,让他决心打破产业困境——研发调味核桃,提升核桃附加值,让“好核桃卖上好价钱”。一次去西安考察时,市场上的椒盐核桃给了他灵感:“咱宜君核桃底子这么好,要是做成调味的,肯定受欢迎!到时候乡亲们的核桃就不愁卖了。”

  没有配方,他翻中医药典籍,用八角、桂皮、丁香等药材反复调试,每一次味道的微调,都想着“乡亲们会不会喜欢,能不能被市场接受”;没有破壳机器,他带着工人坐在院子里,用小锤子一颗一颗敲,力道轻了壳不开,力道重了仁就碎,“最多的时候,一天敲坏三双手套,手指都磨出了茧子”,但想着能为乡亲们开辟新销路,再累也觉得值;炒制环节更难,大铁锅炒制约火候全靠经验,锅里的核桃壳末偶尔还会烧起来,成品外壳总带着黑渍,他却没放弃:“只要能让核桃卖得好,这点困难不算啥。”

  2005年农高会的场景,曹太锋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我带着一筐黑壳核桃去参展,有人一看外壳就摇头,说‘这核桃咋黑乎乎的’。”他急得拿起一颗剥开递到对方嘴边:“您尝尝,别看壳黑,仁儿香!这是咱宜君的好核桃,也是乡亲们的希望。”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尝过的人都回头找他,“老板,你这核桃咋这么入味?就是吃的时候,嘴唇、手指都染黑了,洗半天洗不掉”。那届农高会,核桃虽卖光了,但手工破壳效率低、炒锅炒制损耗大的问题,像块石头压在他心上:“最多的时候,一批核桃要损耗两成,再加上黑壳影响卖相,坚持五年,实在撑不下去了。”可即便如此,他“核桃情怀”里的信念没动摇:“肯定有办法让宜君核桃变好,我得接着找。”

  寻得“烤箱转机”让产业焕新生

  中断加工的日子里,曹太锋跑遍陕西、山西的核桃产区,只为找到解决工艺难题的办法,“心里总想着,要是能找到好技术,乡亲们的核桃就能有新出路,我不能放弃”。在这份执念地支撑下。2021年,在湖北时,偶然走进一家坚果加工厂,眼前的场景让他挪不开脚——车间里的电烤箱烤出的核桃金黄金黄,一点黑渍都没有。

  “当时我激动地拉住厂长,连问了十几个问题:‘温度怎么控?烤多久能入味?破壳用的啥机器?’”厂长被他的热情打动,邀请他参观全流程。曹太锋当即提出合作:“我有五香配方,你有设备工艺,咱们合作试试!这样咱宜君的核桃就能变样,乡亲们也能跟着受益。”当天,他就从宜君发了200斤核桃到湖北工厂,等成品寄回来,他第一时间剥开尝了——没有涩味,还有股淡淡的甜,嚼着酥脆不油腻,连核桃仁的外衣都能轻易脱掉!那一刻,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成了!咱宜君核桃能变身了,乡亲们的好日子有盼头了!”

  拿着试产的核桃,曹太锋第一时间找老顾客尝鲜,更第一时间给村里的种植户送过去。“以前靠种核桃糊口的王大爷,尝了之后拉着我的手说‘太峰,这核桃比以前强太多了,以后咱的核桃再也不愁卖了’。”听到这话,曹太锋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让好技术赋能好核桃,让乡亲们真正受益。”他还把“湖北寻工艺”的经历拍成短视频,配文“为了一口好核桃,跑遍大半个中国也值——只为让宜君核桃走出大山,让乡亲们多赚钱”,一下子收获上万点赞,不少网友留言“想看成品”“想支持老乡的核桃”。这让他敏锐地意识到:短视频能成为宜君核桃的“新销路”,也让他“核桃清怀”里的目标更清晰——不仅要做好核桃,还要让更多人知道宜君核桃,让乡亲们的收益更稳定。

  奏响“致富强音”助力振兴结硕果

  “小王,你把筛选好的核桃再检查一遍,个头不均匀的挑出来。”在宜君的原料分选车间里,曹太锋对着工人喊道。如今,这里的核桃经过筛选后,会统一发往湖北的合作工厂进行深加工,破壳、浸泡、烘烤全流程实现标准化操作——这是曹太锋推动产业升级的成果,更是他“核桃情怀”的落地:“只有产业规范了、品质稳定了,乡亲们的收益才能长久。”

  “现在的流程比以前规范多了。”曹太锋边走边介绍,“湖北工厂的破壳区,机器破壳效率高,核桃仁完整率能达到95%以上;浸泡区的五香配料水按比例调配,核桃要泡够14个小时才入味;电烤箱精准控温,出来的核桃颜色口感都稳定。”标准化加工让宜君核桃彻底摆脱“黑壳烦恼”,更实现附加值大幅跃升——原味核桃每斤10元,深加工后的五香核桃能卖到30元,价格翻了两倍。而这翻倍的价值,最终都流向了乡亲们的口袋。

  产业升级的红利,正以最实在的方式兑现着曹太锋的“核桃情怀”。工人李大姐是附近村子的农民,以前只靠种核桃赚钱,收入不稳定,现在在分选车间上班,每月能多挣3000多元,“家里的开销松快多了,多亏了太锋的核桃厂”;曹太锋的合作社常年以高于市场价一毛钱的价格收购农户核桃,“多给一毛钱,一户农户一年就能多赚几百块,积少成多就是大实惠”,还为53户脱贫户提供入股分红,八年从未间断,哪怕自己不分红也要先保障乡邻收益,“我做核桃不是为了自己赚多少,而是为了大家一起富”;他组建技术服务队,手把手教农户核桃管护技术,从修剪枝条到病虫害防治,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甚至垫钱为村民购置优质农资,等来年丰收再结账,“不能让乡亲们因为缺本钱,错过好收成”。这些故事,他常拍进短视频,镜头里李大姐打包核桃的笑脸、村民们在核桃林施肥的场景,成了“宜君核桃”最好的名片,也成了他“核桃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现在咱的核桃一年能卖5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曹太锋打开手机展示订单,上海、广东的下单信息不断刷新,不少客户是看了他的短视频来的,“去年央视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纷纷联系他,有人还专门开车来宜君考察,想代理五香核桃,“现在宜君核桃的名气越来越大,乡亲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而这只是宜君核桃产业升级的缩影。

  夕阳下,车间外的货车正忙着装货,即将把宜君核桃运往全国各地。曹太锋望着远去的货车,语气坚定:“下一步想研发蜂蜜、奶油新口味,还要在宜君建自己的生产线,到时候拍短视频就能让大家看到从采摘到加工的全流程。”他顿了顿,看向远处的核桃林——那里的“清香”品种核桃树整齐排列,是全县5万余亩改良品种的一角。“咱宜君的核桃,既要做农户的‘致富果’,更要做乡村振兴的‘黄金果’,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这份承诺,是曹太锋助力宜君乡村振兴的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