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国》网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11月11日,铜川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惠民生 增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铜川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玉宁,详细介绍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成效。近年来,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救助力度等多项举措,构建分层分类救助格局,实现社会救助从"兜底型"向"综合型"升级,在脱贫攻坚过渡期最后一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制度创新是民生保障的基石。铜川市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配套印发低保、临时救助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今年以来,民政部门转介其他部门救助483人,128人享受多重救助,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需求。同时,通过《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城镇社区"融救联助"模式让爱心企业、志愿者等成为救助重要补充。
精准施策让救助更有温度。该市建立市、区县两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与20个部门签订信息共享协议,今年累计核对救助家庭信息7.6万人次,将403名符合条件者纳入救助范围,清退不符合条件对象1150人。436个村(社区)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常态化排查,今年已发现救助困难群众1.3万人次。值得关注的是,铜川作为全省唯一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三连升"的地市,2023至2025年农村低保标准从4830元/年提至5985元/年,增幅达23.91%,特困供养标准同步提高23.92%,切实筑牢基本生活底线。
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新区推行"1511爱心循环"工作法,通过"三级救助服务平台"联动5类资源清单,精准匹配困难群众需求与服务供给,构建可持续的爱心循环机制。宜君县创新"1136"模式,以专项专班破解协作难题,依托"一张网"实现数据共享,通过"三个并轨"简化流程,用"六张清单"规范管理,推动救助服务精细化转型。全市低保审批时限最短压缩至20个工作日,临时救助急难性审批发放缩短至5个工作日,"先行救助"机制今年已为85名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此外,铜川市扎实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3960名"三类人员"中2609人纳入救助范围,占比65.88%。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提供上门探视、助餐助浴等服务,今年累计上门探视7704人次,视频电话探视1.6万人次,让特殊群体感受关怀。
下一步,铜川市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救助方式,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