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刚:七载支农路 一生清涧情

2025-08-07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婕宇 王楠

  在苏陕协作的浪潮中,一位来自扬州的老农技人,用七年时光在清涧大地书写了动人篇章。他就是彭海刚,以精湛技术和无私奉献,诠释着共产党员与农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2018年,深耕扬州农业领域三十余年的彭海刚,主动请缨来到陕西清涧“支农”。饮食不习惯、交流有困难……陕北与江南的地域文化差异,给初来乍到的他一个“下马威”。但是这些重重困难,在彭海刚眼中,都成了前行路上必须跨越的坎。彭海刚说:“我是一个老农技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要把自己技术带过来、留下来,为清涧的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贡献一份力量。”

  首次随清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乡时,彭海刚便察觉到:当地菜农普遍缺乏“浸种”意识,同时,菜农们不考虑作物生长习性,在同一大棚内盲目混种多种作物。为此,他一次次走进大棚,耐心地向菜农们讲解浸种和分棚种植的重要意义,手把手传授规范的操作方法,还定期下乡,走进大棚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村民规范操作,详细讲解种植要点。清涧县下二十里铺村民白雄就是其中之一,大棚种植户白雄表示:“彭老师来看大棚的时候,和我交流一些大棚种植的要点和注意到事项,说的很详细、很细心,对我种植上的帮助很大。”

  彭海刚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除了帮助菜农,他将自己三十余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与县内农艺师交流经验,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清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崔健庆说:“在和彭海刚的工作相处中,我们都学习到了很多扬州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对我们自己开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技术和经验。对我们清涧老百姓来说也特别的珍贵。”在彭海刚的努力推动下,清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管理规范和工作章程逐步完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清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七载支农路,一生陕北情。如今,彭海刚即将退休,但是他用双脚丈量了土地,用双手托起了希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清涧这片土地上,镌刻下了深刻的奉献印记。

  彭海刚坚定地表示:“现在的清涧对我有很特殊的意义,我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技术。即使以后我要离开清涧、离开工作岗位,但是希望我留下来的技术在清涧能继续绽放光彩,帮助老百姓更好生活。”(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