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中的星光:社会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2025-07-30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当我踏入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蔡家社区时,这片土地便成为了我最生动的思政课堂。在这里,抽象的政治理论化作老党员围垦造田的坚实足迹,乡村振兴战略具象为返乡青年创业的鲜活案例。这次"三下乡"实践,不仅让我见证了国家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更让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时代使命有了全新认识。

  蔡家社区以“共享村落”为特色,涌现出“村里咖啡”“牛爷爷的农场”等新业态,这些项目巧妙地将现代商业模式与传统农业结合,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亮点。然而,随着游客季节性波动和配套不足,这种“周末经济”模式面临可持续性挑战。这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复制城市经验,而需立足乡土特色,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

  书记介绍说社区青年人口占比不足15%。这一现象折射出乡村人才体系的深层矛盾:青年返乡创业需要政策扶持,但更需要一个能容纳其生活需求与精神追求的综合环境。调研中,“城乡技能交换”平台的构想令我印象深刻——通过“互利循环”模式,将城市青年的专业技能与乡村的实践场景对接,既解决了服务短缺问题,也为人才长期扎根创造了条件。突破了传统“单向输血”的帮扶逻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蔡家社区的基础设施已趋完善,但留守儿童与老人的精神关怀缺口依然显著。老党员的口述史、新农人的创业故事,这些文化资源若仅停留在档案层面,便难以转化为社区凝聚力。而“精神共富”体系的构建,通过代际对话、文化传播与情感互助,让物质成果与精神滋养同步推进。

  作为思想政治专业的学习者,我始终关注这一学科如何与实践结合。蔡家社区的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生长点。老党员“围垦造田”的故事,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这些口述史不仅承载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蕴含着“初心选择”与“使命担当”的价值内核。在调研中,我们尝试通过纪念馆、主题展览等形式将其可视化,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如何让这种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年行动。例如,“银发智囊团”与“青年创客营”的互动,实质上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过程——老党员以经验赋能青年,青年以创新反哺传统,共同构建了“思想引领”与“实践创新”的双向通道。

  蔡家社区的“五育融合”探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农耕体验、手工艺创作、老党员讲座等活动,将德育、劳育、美育融入具体场景,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建构。对我而言,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正是青年学子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的绝佳舞台。

  社区服务中的“代际共治”与“精神共富”,体现了对“共同体”概念的深刻理解。在个体化趋势加剧的今天,乡村振兴需要重建人与人、人与土地的联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是通过价值观引导与文化认同,唤醒居民的主体意识与归属感。记录并传播社区变迁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共同愿景的塑造。这种“叙事建构”的力量,是凝聚人心、推动集体行动的关键。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未来,我希望能参与乡村志愿服务,组织高校团队结对辅导留守儿童、策划社区文化活动等。同时,结合专业特长,协助社区挖掘文化资源、设计宣传方案,在具体行动中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

  “泥土中的星光”这一意象,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现状——点点微光,汇聚成希望。蔡家社区的探索证明,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可能的热土。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既要以理性视角分析问题,更要以热忱之心参与变革。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需要老党员“开荒拓土”,也需要青年“精耕细作”。而我,愿做那星光中的一束,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实践之力,守护泥土芬芳。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特色工匠精神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研究”(24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金玉,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芷君,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