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稳定之源,关乎人民福祉、经济活力与国家长治久安。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叠加,就业市场呈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顶层设计,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升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求是》上发表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思路和举措。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亟需构建以“生涯教育-专业培养-就业指导-反哺迭代”为核心的四维联动赋能体系,破解传统就业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就业服务的新范式。
以生涯教育为起点,唤醒职业规划内生动力。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意识唤醒—能力建构—就业护航—课程进化”为螺旋上升路径,破解职业规划与专业教育脱节的“沉疴”,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面向不同年级开设差异化课程,大一聚焦自我认知与行业初探,探索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个人能力与行业趋势之间的匹配与连接;大二强化职业素养与技能匹配,开展系列“学生进企业”、“校友返校园”交流活动,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大三深化行业实践与决策能力,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实战能力;大四衔接就业准备与职场适应,扩大个人能力边界,提高对劳动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打造“数字化+人性化”精准服务平台,引入生涯测评工具和AI大数据技术,依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和人才画像,构建阶梯式成长链条;积极联动行业资源开展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联合企业开展“职业角色体验日”,组织学生参与岗位轮岗、行业峰会、创业沙盘模拟;建立校友职业发展案例库,通过职业访谈纪录片等形式强化榜样引领。突破传统就业指导“重技巧、轻规划”“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通过数据驱动、校企共育、全周期干预,实现从“漫灌式服务”到“滴灌式赋能”的升级,助力学生从“能就业”向“优就业”跨越。
以专业培养为核心,打造复合人才能力矩阵。通过“课程重构、实战赋能、师资升级、评价变革”四轮驱动,突破传统培养中“专业隔离化、知识滞后化、能力碎片化”的瓶颈,为新兴产业输送“精专业、懂跨界、快适应”的π型人才,学生以专业技术为根基,叠加跨领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横向拓展。高校在统筹抓好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同时,要重构“核心+跨界”课程体系,夯实专业根基,拓展跨界视野。以“能力矩阵”替代单一分数考核,通过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等实践场景,搭建产教融合的平台,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生长的范式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将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高校要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专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习资源以及完善学习评价。
以就业指导为纽带,实现全周期精准化服务。构建“三维立体化”赋能模型,一是价值认知维度,要建立“国家需求-个人特质-行业趋势”的三维坐标,不断校正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行业认知的坐标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主动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学生锚定职业发展方向,将个人发展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行业领域相结合。二是能力培养维度,既夯实跨学科专业知识,又提升职场核心技能。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索不同专业领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融合,从而拓宽视野,提升综合专业能力。针对简历优化、谈判技巧、沟通礼仪等职场综合素养开展实战演练,让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积累经验,从而更快适应职场节奏,精准对接岗位需求,提升人岗匹配度,为职场发展筑牢根基。三是环境支持维度,要构建“政-校-企-社”四维联动的共创平台,通过教育部就业协同育人项目的政策杠杆,实现从岗位适配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跃迁;完善终身技能培训制度、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制度等。
以反哺机制为闭环,驱动人才培养迭代升级。就业工作需要发挥“校-企-社-政”的协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构建“数据采集→问题诊断→快速迭代→效果验证”的反哺闭环,破解传统课程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顽疾。全面调研产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打造“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推动“产教共生型”课程研发模式,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研发和优化,设立“产教融合教授岗”,形成“共生型”教育生态,破解教学与产业脱节的困境,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迭代保持同步。建立“动态反馈-持续优化”闭环机制,对毕业学生进行定期回访,收集岗位胜任力评价、职业发展瓶颈等反馈清单,生成《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报告》,为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线性发展到敏捷进化、从单向输出到产教共生,助力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专项资助(2024ZX003)、武汉轻工大学科研项目(2025S79)资助。
作者:冯雪 李静妍 田椰
来源: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