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匠心筑梦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千里,在山西运城开启为期七天的非遗活化传承探索之旅。由工艺美院教师团队带领的8名青年学子,携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地方政府代表组成"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深入三晋大地腹地展开漆器技艺研习、非遗基因解码与文化活化实践。
在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爱珍大师向实践团展示"百里千刀一两漆"的匠心坚守。工艺美院团队通过调研、数字化采集、工艺解构等方式,对有着1300年历史的"镶嵌螺钿"技艺开展记录。漆艺专业学生刘同学在体验"点晕"技法后感慨:"每一道髹漆工序都是与时间的对话,当代设计需要这样的传统智慧滋养。"
实践团创新采用"非遗活化体验坊"形式,在运城社区搭建流动教学点。师生们将螺钿镶嵌技艺与现代饰品设计结合,体验传统漆艺的魅力。"这些年轻人让体验坊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当地街道文化站负责人马老师表示,这种"古艺今用"的模式很适合当前社会,现场参与体验的人络绎不绝,已吸引超200余位居民参与。
"此次实践构建了非遗传承的双向通道。"领队陆老师介绍,团队不仅通过影媒专业建立数字化工艺档案库,更与当地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未来将通过"非遗进课堂""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推动传统工艺学科化转型,培育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国际视野的新匠人。
据悉,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的艺术类院校,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学院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次参与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并连续多年承办上海国际非遗论坛国际交流,出圈又出海影响遍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工美也是拥有全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品种最多的高校,"非遗传承"是学校的重点工程。研究中心马老师表示,这种"院校+传承人+社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千年漆艺文化正在新时代的碰撞中续写华章。
期间,团队除了连续在社区开展螺钿工艺体验,还携手街道深入乡村开展走访调研,与当地多个非遗传承人围坐畅谈,探望了社区失独老人,送去关心和爱心,通过陪伴聊天、倾听故事的方式给予心灵慰藉。7 月 1 日,师生们走进运城文化场馆,在青铜器皿的斑驳锈迹中追溯历史源流,在金银细工的精巧纹饰中感受匠艺传承。
此次实践搭建起非遗传承桥梁,团队通过社区展示、乡村调研、技艺创新等多种方式,创新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合方案,探索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模式。学院蔡老师也感叹希望能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多维传承网络,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此次实践让师生深入理解非遗魅力,激发传承热情,未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传承创新,为培养文化自信与创造力的青年人才贡献力量。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