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嘉祥智慧人物李宪庆:用无障碍厂房书写助残之路

2025-05-08
来源:智慧中国网山东频道    作者:董娅轩

  智慧中国济宁讯 作为“全国手套名城”,济宁市嘉祥县集聚着300多家手套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最专业的手套生产基地。在嘉祥县手套产业园内,两间特殊的无障碍多层厂房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轮椅可自由穿梭,康复设备与生产机器比邻而设,近百名残疾人在此就业,同时享受治疗与技能培训。

  这座无障碍厂房的建设者,是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久工贸)董事长、全国自强模范李宪庆。三十余载时光,他从竹器作坊起步,一路拼搏成长为行业先锋;从普通创业者蜕变为助残楷模,用奋斗诠释自强不息。他用半生证明:身体的局限从未困住灵魂的高度。正如他所言:“残疾人的价值,在于被看见、被尊重、被赋能。”

  无障碍厂房

  让平等触手可及

  来到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还未拐进门,缝纫机运转的“嗒嗒”声已入耳。工人们正有节奏地脚踩缝纫机踏板,双手在机器与布料间穿梭,验布、裁剪、整形……针线飞舞间,一副副滑雪手套源源不断地下线。

  见到李宪庆时,他正在车间里和残疾职工交流,他搭着—名残疾职工的肩,两人说得十分起劲。听着李宪庆爽朗的笑声,立刻就被他直爽的性情所感染。“今年的订单都排到了10月底,我们铆足劲儿,开足马力赶生产。厂里有十几个残疾职工,怕他们累着,过来看看。”李宪庆笑着说。

  在三楼手套包装车间,轮椅上的唐伏立动作娴熟,一手稳稳捏着标签,一手将手套抚平,专注的眼神中满是认真。2013年,一场工地高空坠落事故,导致他高位截瘫。而在这里,他凭借双手的劳作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每天负责给手套贴牌、包装,一月三四千块钱,能养活自己!”唐伏立的语气中带着自豪。指尖翻飞间,每一张标签的粘贴,每一双包装好的手套,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希望,也见证着这座无障碍厂房给予残疾人群体的温暖与力量。

  谈及建设无障碍厂房的初衷,李宪庆直言:“既然招收残疾员工就业,就得实实在在为他们着想,打磨出真正适配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从厂房入口的精准缓坡,到各楼层的防滑地面、配备低位洗手池的无障碍卫生间;从墙面防撞条、电梯盲文按钮,到低位操作台、无障碍信息屏,李宪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用心体现在每一处细节里。在天久工贸的整个厂区内,所有通道,均能实现无障碍。

  “目前厂里有近30名残疾员工,每个月有保底工资,即使完不成工作量,也可以保证生活。”李宪庆说。对残疾人而言,这座无障碍厂房消除的不仅是物理障碍,更消除了残疾员工内心的障碍,让他们能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工作生活。  

  辞去“铁饭碗”

  带村民共同致富

  李宪庆的人生轨迹,更像是一场大逆袭。

  他出生于嘉祥县竹匠李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左下肢残疾,高中时因左腿发育迟缓,行走困难而放弃了学业,进入了老家疃里镇供销社工作。由于勤奋好学、工作努力并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参加工作两年多就走上了财务岗位,后来更是当上了主管会计、会计股长。

  干着令人羡慕的工作,李宪庆却打起了自主创业的主意。“当时还没有‘下海’这个词,应该说是干个体。”李宪庆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供销社是热门单位,在别人看来非常“风光”,而“干个体”在那时还会被街坊邻居看不起,他—提辞职创业就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

  1988年,他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回家创业。

  竹匠李村的村民世代靠竹编手艺为生,但只是家庭作坊式的,依附于供销社。李宪庆回到村里后,决定依托老家世代传承的竹编手艺,在竹器加工领域闯出新天地。为了找到好的原材料,李宪庆南下江西、湖北等山区,历时4年建立10多个原材料供应基地,有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当时我的生意虽然好,但同村其他人还不富裕,我就有了在村里建市场的想法。”李宪庆说,为了建市场,他主动找村委会协商,市场建成后为了招揽生意,他牺牲自己的利润用低价吸引客户,并垫资扶持6名同乡创业。不到两年时间,市场逐渐发展壮大,成了江北最大的竹器市场,李宪庆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竹器大王”。

  “0图纸”破局

  到全国建筑范本

  1998年,嘉祥县开始企业改制,李宪庆抓住机遇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作为厂房,成立了天久工贸,由竹器生意转型至手套市场。因亲历残疾群体求学就业困境,他在全县率先招收残疾员工,“无障碍厂房”的构想也由此萌芽。

  2012年,嘉祥县推动手套企业向“嘉祥县手套产业园”集中搬迁,这对李宪庆而言,是实现助残梦想的天赐良机。他果断申请了30亩土地,着手规划无障碍厂房。

  “当时满怀憧憬,真正动工才发现,困难重重。”李宪庆回忆,无障碍厂房在当时无论是技术上的支撑,还是建筑上的先例,都没有“参照物”,更找不到现成的规划设计方案,建设资金也比普通厂房要高出四五百万元。为此,他积极参加各类无障碍厂房培训班,重点学习无障碍厂房建设的理论知识,使自己心中有了“谱”。又多次去医院、公园等无障碍公共场所亲身体验,向中国残联、住建部等专业人士请教,在反复打磨中形成全国首个无障碍工业厂房规划;另一方面,李宪庆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确保坡道坡度、扶手高度、设备低位操作区等细节均达国家标准。

  2015年,两座无障碍多层厂房落成,成为全国首个该类型工业建筑范本。投用后迅速吸引残疾人群体培训就业,其建设经验被有关部门作为典型推广,先后吸引多地企业家参观学习。截至目前,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已建成省内第二家同类厂房,邹城市项目正有序施工。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2024(第四届)华夏公益论坛暨上市公司公益慈善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天久工贸荣获“无障碍奋进者优秀案例”奖项,其探索不仅为残疾劳动者铺就体面就业之路,更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杆样本。

  “无障碍厂房+”

  康复就业联合体

  李宪庆的创新并未止步于硬件设施。2017年,他启动“无障碍厂房+”的模式,联合县残联成立山东省首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给重度残疾人提供了一个集治疗、康复、技能培训、就业为一体的服务场所。2021年,李宪庆又创立“嘉祥街道如康家园”,聚焦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康复与辅助性就业。

  截至目前,通过希望之家和如康家园康复训练的注册伤友有53名,实现辅助性就业者15人,转为稳定就业者6人。其中,稳定就业的伤友月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辅助性就业伤友工资也超过1000元。另外,他推行“中心工厂+卫星工厂”模式,在23个村庄设立加工点,方便残疾员工就近工作,兼顾家庭需求。

  如今,李宪庆的女儿李娜留学归国后继承父业,以新一代创业者的视野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引入电商与跨境电商模式,推动企业年销售额翻番。在商业版图拓展的同时,李娜将父亲“助残不止于就业”的理念进一步深化——针对残疾员工增设月度生活补贴,标准随工龄递增;发起成立“天久扶贫基金”,专项用于员工子女教育资助、突发疾病救助及无障碍家居改造,累计投入超百万元。“父亲为残疾兄弟姐妹搭建了‘能工作’的平台,我们这代人要让他们‘工作得更好’。”李娜说。

  虽然退居企业管理二线,对李宪庆来说,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我现在专心运营‘如康家园’,不仅要让残疾人挣到钱,更要帮助他们实现生活重建。”在李宪庆看来,能为国家的无障碍建设尽一份力,为残疾人就业尽一份责任,远比赚多少钱、拥有多少资产更有意义。“下一步,希望把希望之家和如康家园打造成残疾人就业的良好平台,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开发就业岗位,让更多残疾人能够依托电商实现居家就业,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来源:齐鲁晚报济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