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拓宽视野、守正创新,大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育人成效。
“大思政课”的内涵意蕴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大思政课”,即是指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针对局限于校园课堂的思政课,“大思政课”在教学场域要拓宽视野,把学校和社会连接起来,将祖国的大地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广阔讲台。相较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大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坚持开门办思政课,运用丰富生动鲜活的素材资源教育影响青年学生,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激发青年学生强国报国志向。
“大思政课” 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教学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其中,思政引领力是首要特质。思政引领力突出了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属性和内在要求,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是思政引领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系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师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毋庸讳言,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还有待加强。一是思政课堂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需要提高,二是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缺乏触动学生心灵的碰撞,学生对思想理论也是浅层性理解。
高校每门思政课程都有内在的逻辑体系,侧重点不同,但这些课程都有共同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灿烂的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为这些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分,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最好的源头活水。“大思政课”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和现实资源,让校园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厚实思政课教学的养料,使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这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安排部署。高校要贯彻落实该工作方案,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致力于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使思政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紧紧抓住思政小课堂如何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从多渠道和途径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使“大思政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首先,通过改革和创新主渠道教学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课堂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大思政课”并非不重视课堂教学,而是要从囿于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转变为用好用活宽广丰富的资源素材,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用于教学的资源素材在内容上包括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资料,昭示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史实史料,反映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的鲜活素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实践,等等。这些资源素材对于思政课教学是一座宝藏,思政课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立资源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挑选和运用这些资源素材,把课堂与历史和社会大舞台联结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在使用方式上,善于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讲融通,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承载思政教育的案例、故事融入教学。
其次,通过实践教学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拟定课程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组织安排、实践成果呈现方式和展示评比。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红色资源,包括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英雄人物故居等承载党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的遗址遗物,组织大学生瞻仰参观,体验感悟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领会思考红色江山和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采取一些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果、发生历史性变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需要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切实的领悟和感受,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参观访谈,加深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第三,通过在社会生活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生活是广阔的舞台,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从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到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场景,都是思政课堂的讲台,都是直抵青年学生心灵的课堂。在社会生活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精心谋划,妥善安排。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思想的疑点困惑,设计好教学主题,选择社会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场所,开展现场教学,达到释疑解惑、浸润人心的效果。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非常接地气,能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通过与学校共青团合作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共青团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两部门协同配合,可以有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团委开展的团课、主题团日、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活动的开展,引导高校团员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高校团委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途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或组织学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传播党的声音;或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基层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先进事迹和突出成果,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是校园小课堂结合社会大课堂的有效方式。
作者:周德胜,桂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桂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