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传统课堂中“教师被讲台禁锢、互动单向化、模式僵化”的痛点日益凸显,尤其凸显了高职学生对抽象理论接受度低、真实操作机会有限等核心困境。AP(投屏技术)、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三大技术(简称“3A技术”)的融合应用,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径。本文从高职传统教学的“讲台牢笼”现象切入,系统分析3A技术在打破空间禁锢、重构互动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等方面的实践创新,揭示其从“讲台中心”到“学生中心”的核心价值,最终阐明技术赋能高职教学的本质是“人的解放”——在“德技并修”理念下,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课堂生态重构,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习真正回归人的发展本质。
关键词:3A技术;高职教育;教育数字化
一、传统教学的痛点与困境解析
传统课堂中,讲台作为物理空间的"中心",逐渐演变为无形的"教学牢笼",其核心困境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教师的"物理绑定"与视野局限
讲台与电脑设备的固定连接,将教师"钉"在教室前方,操作范围受限。这种空间束缚导致教师难以深入学生群体,无法实时观察后排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难对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进行近距离指导。教师在讲台演示操作细节时,后排学生常因视角问题错过关键步骤;在艺术实践课上,教师也无法同步捕捉多个学生的练习细节并及时反馈。空间的隔阂直接削弱了教学指导的精准性。
(二)单向传输下的"心理距离"
物理距离的拉大致使师生间形成隐性的"心理距离"。传统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多通过"抬头率""举手次数"等表层指标判断,难以捕捉个体的困惑、质疑或独特思考。学生可能因"不敢问""来不及问"而积累认知盲区;尤其在思政课堂中,单向灌输易导致"入耳不入心",难以引发价值共鸣。
(三)静态结构对生成性学习的抑制
讲台中心的课堂结构呈现"预设性强、生成性弱"的特征:教师按固定教案推进,学生被动跟随进度,难以根据实时学情调整节奏。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探究欲与创造力,课堂沦为封闭的"知识传输管道",而非开放的"学习生长空间"。
二、3A技术从工具应用到场景重构
3A技术并非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是通过重构空间关系、认知方式与互动模式,为课堂注入动态活力。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物理与认知的边界,让教学从"固定讲台"走向"流动场域"。
(一)AP投屏技术:移动的课堂枢纽
AP投屏技术的核心功能是突破"有线连接"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即时共享"的教学互动。教师通过手持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可在教室任意位置将PPT、文档、网页或学生的练习过程、作品等一键投屏,使教学指导摆脱讲台束缚,实现"现场探究——集体讨论"的无缝衔接。
这种"移动投屏"模式带来双重变革:一方面,教师的空间自由使其能深入学生群体,通过眼神交流、肢体互动拉近心理距离,实时捕捉个体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生的作品、思路被"可视化"呈现,使课堂互动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多元展示——共同评议"的协作模式,增强学习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二)AR增强现实:虚实交融的认知引擎
AR技术通过将三维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实场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沉浸式体验,解决传统教学中"静态知识难以理解""抽象概念难以具象"的痛点。在思政课上扫描课本插图,即可触发AR红色故事场景,除此之外还能"重现"古代遗址、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行走于虚拟古城"中感受历史语境。
AR技术的独特价值在于激发"探索式学习":它将静态的文字、图片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知识实体,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操作"。这种"做中学"的体验远比背诵方程式更深刻。认知不再是"记忆符号",而是"建构意义"的过程。
(三)AI人工智能:个性化的教学伙伴
AI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为教学提供"精准诊断——智能辅助——资源适配"的全流程支持,解决传统教学中"学情把握难、因材施教难"的困境。在学情诊断层面,AI可快速分析学生的作业、测试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既提示班级共性薄弱点,又标记个体差异;在教学辅助层面,AI能自动批改客观题、生成个性化练习方案,释放教师的机械劳动时间,使其精力聚焦于深度指导与思维启发;在资源适配层面,AI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短板、学习兴趣推荐拓展资料、微课视频。
AI技术的核心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通过"数据赋能"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它使教师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可操作的实践——教师可基于AI提供的学情画像,设计分层任务、个性化辅导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适切支持。
三、3A技术助力课堂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3A技术的深层影响远不止于"教学方式的优化",而是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生态重构,实现人的角色、关系与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一)教师从"知识播音员"到"学习引导者"
技术解放了教师的"体力"与"时间",更重塑了其核心职能。在3A技术支持的课堂中,教师无需困于讲台操作设备、重复讲解共性知识,而是能将精力转向设计探究活动、引导深度思考、回应个性化需求。这种角色转变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变为"学习的专业陪伴者",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启发思维、搭建支架、情感支持"三个维度,而这正是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
(二)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
3A技术通过创造"高互动、高卷入、高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AP投屏支持的课堂中,学生的作品、思路被重视与展示,使其从"沉默的听众"变为"积极的表达者";在AR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中,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发现获得直接经验,使其从"间接知识记忆者"变为"主动认知建构者";在AI提供的个性化支持中,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与兴趣学习,使其从"统一进度的跟随者"变为"自主学习的规划者"。
这种参与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深度学习"的发生——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更能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形成探究方法、发展思维品质。
(三)课堂从"封闭僵化"到"动态生长"
3A技术融入课堂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以学定教、灵活应变"的开放生态。这种生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空间动态性,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教室,而是延伸至户外、虚拟场景,学习随时随地发生;二是互动多元性,师生、生生、生技之间形成网状连接,知识在碰撞中生长;三是目标整体性,教学不再聚焦于"知识掌握"的单一维度,而是兼顾能力发展、情感培育与价值塑造。这种生态重构使课堂成为"学习共同体"生长的土壤,技术无缝融入其中,服务于人的互动、连接与发展,而非喧宾夺主的"技术秀场"。
结语:技术赋能的本质是"人的解放"
3A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炫酷的功能展示",而在于通过打破物理禁锢、简化认知难度、优化互动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解放——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脱,聚焦育人本质;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觉醒,成为学习主人。当讲台的"物理边界"消失,当知识的"呈现方式"革新,当互动的"单向模式"打破,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初心。
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唯有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让3A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本质需求,才能避免"技术异化"的陷阱,真正让课堂焕发应有的活力——这或许是3A技术赋能教学的核心启示。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课题,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2024ZJGB113)。
作者:张瑾 孙晨
来源: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