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疮痍锈带’到‘再生荣光—探寻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更新之路”高校青年实践团队,顺利完成对西部铜川、泸州、会泽、石嘴山、白银五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融合多学科知识,在学术研究、技术实验与社会洞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在“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2025年“无体检、不更新”的城市更新方针,旨在建立城市体检和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聚焦体检发现的问题精准实施改造。
历时两年,该团队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三维测绘、微气候监测、AI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并通过上千份分层抽样问卷,深入剖析城市转型过程中“集体记忆延续”与“发展突围需求”的深层矛盾。研究初期,团队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二十年学术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多侧重于产业经济转型,而对“社会记忆传承”“空间情感联结”等软性维度关注不够。通过对《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语义解构,进一步揭示,尽管国家战略为西部城市提供了制度赋能路径,但在基层实践中,文化认同断裂、公众参与不足等情况,对城市转型效能产生了长期制约。
团队成员合影
带着这些研究发现,团队深入五座城市的工业遗址、老旧社区与政府机构开展调研。在铜川王益区,昔日锈迹斑斑的煤矿井架与新建的光伏产业园形成鲜明对比;在白银露天矿遗址、石嘴山棚户区,也呈现出类似景象。调研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希望保留工业遗产以维系集体记忆,但60%的下岗职工因技能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同时,社区改造中居民决策参与率较低,不足30%,生态修复工程与工业文化情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致使居民归属感持续弱化。
团队成员访谈白银市当地居民
为更精准地把握矛盾本质,团队创新研发“社会记忆-空间功能-数字技术”三元分析模型。社科组设计“空间感知-文化认同-低碳需求”三维指标体系,收集有效问卷1273份,并录制近百小时口述史影像。多源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西部资源型城市曾依托“单位制”社会生态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但资源枯竭引发的经济衰退,促使年轻一代通过短视频平台自发重构记忆符号,而政策设计中对“情感地标”保护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代际认知断层。
团队成员访谈铜川市当地矿工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应是尊重历史基因的‘有机更新’。”团队负责人强调。在泸州老工业区,1930 年代造船厂桁架与现代艺术展览和谐共生;在会泽铜矿小镇,废弃冶炼炉成功变身为社区低碳供暖装置。这些实践充分印证了青年团队“科技赋能+人文关怀”协同更新的理念。随着更多城市开展相关试点工作,该跨学科团队将持续凭借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为中国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书写从困境走向繁荣的转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