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致人死亡, 公民信息安全谁来负责?

2016-09-25
作者:王海明

  现代移动通信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现代移动通信工具,干起了诈骗的勾当,使过去需要面对面的诈骗,现在根本不需要见面就把受害者的财物骗走。

  今年的8月,这种通过移动通信的诈骗,不仅骗走了他人的财物,而且使即将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由此失去了如花的生命。

  学费被骗导致年轻生命逝去

  今年高考,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8月19日下午4点多,徐玉玉接到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2600元的助学金要发放给她。18日,徐玉玉曾接到教育部门的电话,让她办理了助学金的相关手续,说钱过几天就能发下来。由于前一天接到的教育部门电话是真的,所以当时她并没有怀疑这则电话的真伪。

  由此一步步走入了骗子的陷阱。

  骗子在电话里说19日是发放助学金的最后一天,晚了就拿不到了。骗子让徐玉玉在20分钟内赶到ATM机旁,并称通过ATM机就可拿到这笔助学金。

  徐玉玉到银行后,按照电话中那人的提示,在ATM机上进行了一番操作,但并未成功。骗子又问她身上是否有其他银行卡,而此时,徐玉玉身上刚好装着交学费的银行卡,里面存有1万块钱,她就把这事给对方说了。接着,对方称那张交学费的银行卡还未激活,要她通过ATM机取出9900元,通过这种方式激活银行卡,再把钱汇入指定的账号,还声称会在半个小时内,把这9900元连同助学金的2600元一起重新汇回来。徐玉玉没有怀疑,按照骗子说的完成了操作。过了一会,徐玉玉开始意识到有些不对,便给对方打电话,谁知电话那头已经关机……

  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万分难过,当晚就和家人去派出所报了案。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没能挽回她18岁的生命。

  无独有偶,同样在8月19日,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塔桥村的女大学生小芹(化名),也被骗子骗去家里东拼西凑的6800元的学费。

  这两起事件有着许多相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法分子熟悉受骗者的个人信息。

  近几年,对于骗子利用移动通信骗钱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此次骗子不仅骗了钱,由此还使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这样的恶性事件却不多见,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了全社会关注,虽然,骗子已经被通缉抓捕,但是人们在悲痛和怜惜后,质疑追问:骗子是怎么知道被骗者的信息的?骗子如何知道她前几天刚办理了助学金?手机早已实名制,为何170/171号段在实名制下却能不实名?难道本人不到场,仅凭个人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就可在银行开通账号……

  有关职能部门成为变相“帮凶”

  骗子之所以能精准行骗成功,是因为骗子有太多漏洞可钻。首先是骗子掌握了女孩申请助学金的信息,而且知晓了教育部门刚让她办理了助学金的相关手续。个人信息登记部门信息泄露成了骗子行骗成功的第一个“帮凶”。

  徐玉玉接到的诈骗电话为171开头的号码,在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均发生过涉及170/171号段的电信诈骗。以170/171号段为主要服务平台的虚拟运营商,不自己建设通信网络,而是租用实体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网络开展电信业务。部分基层民警反映,因170号段实名登记不严、实际归属地不明等,颇受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骗子也都能从网上轻易地买到个人信息,而网上的信息是谁在传播,泄露的源头在哪儿,追查难度很大。

  事实上170/171号段被曝 “100个号码99个用于诈骗”, 网上购买170号段易如反掌、实名注册形同虚设、归属地可以自由选择,以170/171号段为主要服务平台的虚拟运营商,不自己建设通信网络,而是租用实体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网络开展电信业务,这些都为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可以说电信运营商是骗子的第二大“帮凶”。

  骗子行骗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银行卡,通常办理银行卡必须是本人携带身份证到银行办理,或他人代办,但是代办者也要凭个人个人有效证件方可代办,而骗子的银行卡有的是从网上买来的,有的是从网上买来丢失的身份证然后到银行办理的,这里有银行把关不严,轻易就能办银行卡的银行是骗子的第三大“帮凶”。

  超七成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

  廊坊市的小张刚购置了新房,可是接踵而至的各种骚扰电话却让她平添了几分忧虑。“我们家买房子以后,总是接到各种装修公司的电话,有的时候一天甚至能接到十来个,可是我都不知道这些公司是从哪里得到我的电话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张一样面临这种困扰的人不在少数。

  有数据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荆涛博士这样解释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状况:客户的大量个人信息因快递业务被保存在快递物流管理系统中,而该系统中所存储的就是社会买卖关系的数据海洋,当然也包括个人身份信息、电话、工作单位及家庭住址等,而对这些海量信息的监管仍有盲区。

  “比如一个区县一级的快递公司中转机构能够掌握本区域近期所有的物流流转信息,在目前地下经济链条中对个人信息买卖明码标价的背景下,难免有人抵制不住诱惑。”荆涛说,“这就是为什么生了孩子就会有人推销母婴用品,买了房子就会有人推荐装修,买了汽车就会有人推荐保险一样。”

  运用技术手段管控公民个人信息

  信息保护是一个整体工程,我们现在对信息保护的程度还有待提高,除了制度的构建,在很多其他方面还可努力。比如说我们的身份证号,仅仅凭这一组数字,一般人只要稍加解读,就可以提炼出一个人籍贯、生日甚至性别等等信息,这非常不安全。在西方一些国家,这些信息是用一种特别的方法进行加密,只有相关专家才能解读。

  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权限的方式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管控。比如快递员通过设备扫描寄件人的身份证,寄件人的个人信息就会通过这个设备经云端传入终端服务器。而一般的快递工作人员没有查看的权限。这样信息和快递件分两头走,就可以减少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安全不仅仅指公共安全,同样也应当包括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要让公民享受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而非受其所累。

  

  职能部门与公民个人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虽然国家法律规定,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最高获刑7年,但由于非法获利速度快、数额大、成本低,利用移动通信进行诈骗的各类事件每天还在发生。公众的个人信息在不法分子眼里,只是他们获利的工具。

  个人信息能否得到科学保护,更直接地影响到社会以及国家的稳定,杜绝个人信息泄露,需要相关部门再多些努力。而公民个人也要增强防范意识,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要为了一份小雨伞、小毛巾、小瓷碗等等所谓的“纪念品”,就把个人真实的全部信息送给一些“机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运用科学的制度,以及高科技手段,堵住漏洞,使骗子没有生存的土壤。